普華永道最新公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在調研的一二線城市中,有40%多的受訪者曾經嘗試過私營醫療服務機構,這些人群呈現出年輕、高學歷、高收入、有健康保險等特征。 這項調研選取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杭州、沈陽等城市的1000名消費者和全國范圍內1317名醫生。普華永道估算,全球醫療保健市場規模高達9.59萬億美元,消費者需求和醫療服務都在發生新的變革。過去幾年,普華永道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基于消費者與醫生的調研,探究新醫療經濟的特征。 在中國,大型公立醫院仍是醫療服務消費者的第一選擇,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過去一年內患者接待次數比例為4:1。 不過,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醫療醫藥主管合伙人高博瑞指出,考慮到公立與私立醫療機構在床位總量上的差異,中國消費者對私立醫療機構的接受度仍然是上升的。 調研顯示,過去一年曾經嘗試過私營醫療服務的受訪者中,年齡小于35歲的比例占到近一半,有近70%的人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62%的人擁有自費的個人醫療保險。 然而,調研報告同時指出,大部分消費者會考慮在私立診所接受驗血、B超、縫針、拆線等小型的檢查與手術,但接受相對復雜的檢查或手術,如CT、核磁共振、化療、血液透析等意愿較低。 這與醫院、醫生的實力和品牌不無關系。不過,隨著中國私營醫療服務的快速發展,公立醫院的醫生同樣對私營醫療機構表示出了相當的興趣。 調研顯示,醫生群體對于未來1-3年內“多點執業”的態度,有近一半的受訪醫師表示有可能兼職私營醫療機構,24%的受訪者有意向合伙創辦私立醫療機構。 醫生們認為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最大優勢是其所帶來的工作穩定性、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良好聲譽,而最大的劣勢是繁復冗長的行政流程;相對較高的收入是在私營醫療機構工作的最大優勢,但也擔憂私營醫療機構不能幫助自己的科研、提升自身學術地位。 此外,在數字醫療領域,調研顯示,中國消費者已經非常能夠接受數字化的健康管理信息獲取,數字化健康運用在未來會有新一波的高速發展,通過網絡在線視頻就診仍然屬于起步摸索階段,隨著監管與政策逐漸成熟,通過數字化健康平臺消費醫療健康服務或購買健康相關產品將大有可為。 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高的年輕人是數字醫療領域的先驅者,在健康消費的其他方面,他們也顯示出新的特征:愿意為自己的醫療保健花費更多的錢,年度醫療保健消費中位數為4900元;更傾向于購買私人健康保險、在民營醫療機構接受服務,以及尋求海外醫療保健。 |